中国文化报记者 葛鑫 通讯员 史乐琳正规网上实盘配资
镇馆之宝玉猪龙温润的光泽穿越时空,与清太祖玉册的描金刻文默然相望,正在辽宁省博物馆展出的“山海共融 和合共生——辽宁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展”,是该馆历史上时间跨度最大的展览,也是首次全面系统地展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在辽宁演进、形成和发展过程的展览。
铜鎏金木芯马镫 葛鑫 摄
辽宁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满族、蒙古族、回族、朝鲜族和锡伯族世居于此,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共同构成了辽宁的悠久历史和民俗风情。近日,“山海共融 和合共生——辽宁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展”在辽宁省博物馆开幕,共展出600余件文物藏品、400多幅图片和9部视频。
“本次展览将展出至11月30日,这是辽宁省博物馆历史上时间跨度最大的展览,也是首次全面系统地展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在辽宁演进、形成和发展过程的展览。”辽宁省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党委常委、副主任兼辽宁省博物馆馆长王筱雯说。
该展览文物跨度28万年,全面涵盖从旧石器时代到今天的历史进程。步入展厅,一幅从旧石器时代绵延至今的时空长卷在文物阵列中徐徐展开:展厅的入口处,出土于营口金牛山遗址的动物化石摆在最显眼的位置。金牛山人生活在距今28万年前的辽宁地区,其体质特征呈现出独特的双重性,北京猿人的原始特征与早期智人的进步特征相组合,金牛山人步入了直立人向早期智人过渡的关键阶段,点亮了辽河平原最早的文明火种。
此次展览展出了玉猪龙、伯矩甗、鸭形玻璃注等重要文物。其中,展出一级文物57件(组),109件(组)文物为首次展出。
“本次主题展的突出特点就是珍贵文物多、首次展出的文物多。”辽宁省博物馆副馆长张力介绍。独立展柜里,镇馆之宝牛河梁红山文化玉猪龙与首次展出的丹东后洼遗址滑石人像隔空并立。新石器时代,辽东与辽西的古国文明如满天星斗,原始文明之间的碰撞融合,成为辽宁多民族文明诞生演进的源头。
走入展览“融合汇聚”单元,一对出土于辽宁朝阳北票冯素弗墓的铜鎏金木芯马镫静静立在灯光下。东晋时期,鲜卑慕容氏在北方建立三燕政权,创设东北最早的都城,学汉诏,崇儒学。鲜卑部族将游牧传统与中原技艺结合,开创复合材质马具新范式,双马镫随着鲜卑迁徙广为传播,成为远传至欧洲的“中国靴子”。三燕文化既是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融合,也是汉民族与鲜卑民族之间的民族交融历程,为隋唐时期中国走向统一埋下伏笔。
“女真买家要用一匹马换十匹布,然后用十匹布和蒙古买家换五十斤粮……”明代《九边图屏》画卷旁,几名年轻观众聚集在辽东马市的沉浸式互动场景前,兴致勃勃地计算着以物易物的价格。
马市是明朝政府对北方游牧民族开设并直接管理的贸易市场,辽东马市经营长达200余年,伴随明朝始终,是一条连接东北地区各民族的经济纽带。“五方之民共天下”,在历史长河中,农耕文明的勤劳质朴、崇礼亲仁,草原文明的热烈奔放、勇猛刚健,海洋文明的海纳百川、敢拼会赢,共同熔铸了中华民族精神。
在中华民族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的长河中,辽沈大地始终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茁壮成长的深厚沃土,各族先民在此交融,每一件文物都是民族融合的见证,每一段故事都是民族共进的史诗。“这些文化遗产不仅是各民族的瑰宝,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展览开放首日,一名观众动情地说。
此次展览是辽宁省内首个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主题的展览。“博物馆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重要阵地。展览结束后正规网上实盘配资,辽宁省博物馆将选择固定场所设常展,持续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辽宁省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说。
富华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