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消防救援局在全市开展“优化消防服务 护航经济发展”专项行动,推出一揽子“便民利企”措施,并结合企业反映较多、关注较为密切的问题,制定了《消防领域优化营商环境正负面清单》。
清单发布后,其中涉及大型群众性活动、餐饮明火、新能源汽车充电、商业外摆摊位等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规定,引发了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和热议。为此,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对北京市消防救援局进行了专访。
一揽子政策是多年政策集成,未破法律红线
北京市消防救援局防火监督处工程师樊玉磊在接受专访时解释称,近年来国家和北京市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优化营商环境举措,消防救援部门每年都会针对不同领域、不同方面出台一批服务保障经济发展的政策,但这些政策没有完全涵盖消防领域各环节和全过程,在体系化、集成化方面还需改进,还不能完全满足企业诉求。
他表示,此次出台的一揽子政策是多年政策的体系化集成,便于企业与群众对政策进行全面理解和掌握,这些条款并没有突破国家的法律红线。
大型群众性活动,消防不存在审批行为但要监管
在此次的《正负面清单》中,最引起社会热议的规定即“依法申办举办大型群众性活动,无需消防部门审批(备案)”。
消防对大型群众性活动不监管了吗?今后大型群众性活动是否存有火灾隐患?这个步子迈得是不是有些大?
北京市消防救援局正面回应:不审批不代表不监管。
樊玉磊解释称:“举办大型群众性活动应向相关部门审批或备案,消防部门是从做好服务、确保安全的角度对大型活动进行监管,并不存在审批行为。”
通常在大型群众性活动举办前,公安、消防及相关行业部门会组成联合检查组,依据法律法规规定和部门职责,对活动现场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安全隐患问题,指导主承办单位或场所管理运营单位限期整改,整改后方可举办活动。
在活动举办期间,消防救援机构还会在活动现场及周边部署消防车辆和人员前置执勤,确保“全程守护、就近响应、快速处置”。各组织、单位无需缴纳任何费用。
服务升级,“企业想吃什么菜就做什么菜”
北京作为首都,对安全管理有着更高标准与要求。北京市消防救援局多位工作人员表示,社会一定要明白,安全是企业发展的保障,抓安全是为了促进企业的发展。
他们表示,社会上一度存在这样的误解:提及消防部门,便联想到检查、罚款,仿佛消防工作成为企业经营的干扰因素之一。对此,北京消防部门正积极转变理念,从原有的监管模式向主动发声、主动服务模式转变,并致力于将“优化营商环境、服务便民利企”纳入制度化轨道。
北京市消防救援局防火监督处处长杨欣形象地说:“《正负面清单》既是专项行动的具体举措,也是消防部门向社会作出的表态与宣言。我们消防部门不是‘拿手什么菜、为企业上什么菜,而是企业想吃什么菜、我们做出什么菜’,为企业发展注入更多活力与支持。”
针对鸟巢、华熙LIVE・五棵松、首都体育馆等高频举办大型活动的场所,北京消防部门组建了由消防骨干、技术专家等组成的专业团队,上门服务开展免费“组团体检”,为企业排查消防隐患,无需企业承担任何费用。
杨欣表示:“我们对大型活动举办场所开展消防安保组团体检服务后,对消防安全‘把脉会诊、开方抓药’,提升场馆自身安全水平。随后,面向各活动承办企业开展多维度、多渠道的消防安全宣讲服务,全方位筑牢大型活动的安全防线。尽管消防部门不参与大型活动的审批环节、不进行前端监管,但在事中和事后提供的服务日益丰富多元,这也正是企业切实需要的保障。”
餐饮明火,消防有厨房防火分隔等要求
《正负面清单》规定,消防部门不限制餐饮烹饪及传统工艺制作使用燃气、果木、炭火等明火。
此条规定一出,不少人提出疑问:曾经商场内不允许使用明火的规定是否一去不复返了?以后在北京是不是哪都可以吃到果木烤鸭、炭火烧烤了?
樊玉磊说:“消防技术规范只是要求使用明火的厨房应满足防火分隔条件”。
实际上,一些物业单位从安全管理角度出发,常因担忧明火风险而对餐饮烹饪方式加以限制。但根据国家技术规范和北京市燃气管理相关规定,瓶装液化石油气不得在地下、半地下室内等通风不良场所使用。其余情况下,只要场所符合燃气接通条件、满足建筑防火分隔条件等要求,即可使用明火。
从实际情况看,餐厅烹饪无法使用明火还可能存在几方面因素:一是部分场所未接通燃气管道,或大型商业综合体经营业态调整,原用于服装等零售的商铺部分区域转型为餐饮场所,可能面临燃气管道接入困难的问题,无法使用明火,只能采用电器加热设备;二是在一些公共场所进行炭火烧烤等烹饪,可能会不符合环保要求。
一些餐馆经营者表示,《正负面清单》从消防技术角度明确了继续使用明火规范,除此之外明确指出消防部门不对明火烹饪进行限制。这切切实实解决了餐馆经营者在与相关机构沟通交流中可能面临的问题,让北京这个城市都变得更有烟火气。
商场停车充电,消防要求符合技术规范
《正负面清单》明确,“消防部门不限制新能源电动汽车在商场、停车场(库)等区域展示、停放、充电”。北京市消防救援局介绍,这条明确规定源自一家新能源车企的诉求。
该企业反映,若要在商场展厅完整呈现车内系统功能,必须持续供电。但商场曾以“消防安全”为由,不允许新能源车辆在商场展示区充电。由于车辆未上牌无法上路行驶,若使用板车拖至外部充电站充电,会徒增企业成本。
北京消防部门通过“企业服务包”机制了解到这一情况后迅速响应,通过属地消防支队对该企业10余家门店进行全覆盖排查,找准问题核心:充电限制的根源并非消防政策禁止,而是一些物业和商场对新能源车辆充电安全风险“认识不统一”,简单“一刀切”,采取了“不能充”做法,给企业造成困扰。
对此,消防部门联合相关部门梳理国家新能源产业支持政策,确认充电设施安装符合技术规范即可使用,不存在强制性禁止条款。最终通过政策解读和现场指导,帮助企业协调商场同意充电,解决了长期困扰的展示难题。
不仅在商场内,一些场所对新能源车辆进入简易机械式立体车库也存在争议,担忧停放车辆一旦发生火灾会导致立体车库多辆车燃烧,造成较大财产损失。
北京消防部门有关人士表示,正规出厂的新能源车辆均通过质量检测,安全能够得到保障。他们经调研后明确:立体车库配备必要消防设施器材,突发情况能够快速处置,无需额外限制。此举既回应了安全关切,又保障了城市空间高效利用,避免因过度保守的管理思维阻碍新能源车产业发展。
樊玉磊说:“物业部门承担日常消防安全管理和火情险情应急处置职责,消防安全意识较强,这是对的。但可能因为对消防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把握不准及担心安全风险,日常管理中会对一些企业商户装修改造、经营活动等进行限制,致使一些企业商户反映‘别的商场不管、这个商场不行’等困惑诉求。我们正是通过全面梳理归纳国家消防法律法规、建立清晰的政策指引,将被动解决诉求问题转化为主动防范问题产生,在守住安全底线的同时,为营商环境扫清障碍。”
商业外摆,消防部门现场“手把手”指导划定
一到夏季,室外场所便成为人们就餐聚会的热门选择;节日期间,商户常常希望能够通过门前外摆桌椅增加营收。然而,室外场地的合理使用一直是困扰商户的难题——桌椅摆放会不会影响人员疏散?在公共区域设立展台是否符合消防要求?
针对这一系列问题,此次北京市消防部门优化营商活动专项行动明确,需要通过外摆摊位开展临时性促销售卖、展览展示、餐饮服务、产品发布等商业经营活动,由商圈(商场)管理运营单位依法依规组织开展,无需消防部门审批(备案),消防部门可协助指导企业划定活动区域。
北京市消防救援局防火监督处副处长高天阳说:“商业外摆精准划线服务是北京消防部门的首创。”
例如,消防部门联合重点商圈管理方,通过测量疏散通道净宽度、消防车道间距等指标,明确标注“禁止占用区域”与“允许外摆区域”,这一举措彻底扭转了以往一谈外摆就禁止的保守管理模式。
他说:“消防部门主动‘上前一步’,通过提前服务介入规划环节,将专业性较强的消防技术规范转化为商户可感知、可执行的具体指引。今后,物业管理单位、商户依据消防部门指导帮助商场划定的‘外摆区域示意图’即可合规经营,避免物业、商户因政策理解差异产生纠纷。”
正如北京大吉巷商场运营负责人所言:“消防部门帮我们划出的不是‘禁止线’,而是‘发展线’——既让消费者感受到城市烟火气,又让经营者看到政策温度。”
高天阳介绍,当前商场300平方米以下的中小店铺占比达80%—90%,成为商场业态的主力。
此次《正负面清单中》明确,建筑面积在300平方米(含本数)以下的公众聚集场所在投入使用、营业前可不办理消防安全检查;申请人主动申请办理的,消防部门予以受理。此措施自去年出台以来,累计减少50%以上的审批量,大幅减轻了市场主体负担。
不仅如此,对于需要办理消防安全检查审批的场所,单个项目平均审批用时已缩短至4天,比北京市消防《条例》规定的7个工作日减少了3天。这一政策的出台,不仅为中小商户节约了真金白银,更通过“减环节、缩时限”的实际成效,助力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
消防部门“无事不扰”,接受邀约上门服务
此次,北京市消防部门《正负面清单》中明确,严禁无计划检查、不扫码检查和重复检查。樊玉磊表示,北京消防部门以“无事不扰”为原则,坚决杜绝随意检查、多头检查等问题。为此,重点推进三项监管机制创新:
一是建立企业消防安全“动态画像”体系,综合建筑结构、火灾危险性等因素,将企业划分风险等级,并结合信用记录实施差异化监管。
樊玉磊解释,对于风险低信用好的消防安全重点单位,每年最多入企检查一次,特别是对于纳入无事不扰企业名单的非人员密集场所重点单位不再列入检查计划。但对于风险高信用差的企业,会加大检查频次。通过这一举措,实现监管资源从“撒网式覆盖”向“精准化投放”转变,既减少对合规企业的干扰,又倒逼高风险主体强化合规管理。
二是严格执行“双随机、一公开”规范化监管,即检查对象、检查人员均通过系统随机抽取并向社会主动公开,严禁任何形式的“选择性执法”或“随意上门检查”。“双随机”机制将确保消防检查“有计划、有依据、有标准”,实现“无事不扰”。
三是创新性开展企业邀约上门服务。社会单位可以在官网进行申请,邀请属地消防部门对单位的开业前消防安全检查、消防管理、宣传培训、巡查检查、隐患整改等予以消防技术指导服务。
“邀请式检查属于行政指导行为,对发现的消防安全问题不予行政处罚”,樊玉磊介绍,“针对企业单位、商场市场等营业、生产期间开展消防检查、测试消防设施等不便的,还可以预约晚间或周末时段。我们尽最大限度减少对经营活动的影响。”
杨欣说:“这种无事不扰、有求必应的店小二式服务,既扭转了过去‘监管即检查、隐患即处罚’的刻板印象,又通过需求导向的精准帮扶,推动消防工作向主动服务转变,企业获得感显著提升,最终实现营商环境优化与公共安全提升的双向奔赴。”
“培育整片森林”,助力优化首都营商环境
下一步,北京消防救援局如何让消防服务成色更足、口碑更响?
杨欣坦言:“《正负面清单》中的举措犹如破土而出的几棵幼苗,而要让消防服务真正惠及企业和百姓、形成气候,还需悉心培育整片森林。种一棵树苗容易,培育一片森林却需长期灌溉与守护。”
他表示,对消防部门来说,《正负面清单》既是“责任清单”也是“压力清单”,关键在于将承诺落到实处。此次推出和明确的一系列涉及消防领域的举措正规实盘股票配资公司,是北京消防领域优化营商环境的1.0版。北京消防部门将继续多渠道收集企业和群众的诉求,对需要调整优化的举措及时修订完善,助力优化首都营商环境。
富华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